|
有 书 入 眼 为 至 乐类别:文化博览 时间:2005-07-21 浏览次数:24531
嘉 明 人类智慧的源泉很大一部分是从书海中流出来的,书作为一种载体传递着人类博大精深的信息。每个人通过长辈、老师获得的知识往往只是启蒙,而书本却可以说是永恒的师长、天赐的至亲。 有书可读,特别是有好书可读,确实是人生的乐事。通常很多人之所以读书是为了工作、学业或某种具体需要而进行的,针对性强、目的性明确,有的可能还直接是为了生计;读书当然是能够适合自己的志趣为好。在学科的研究中,在事业的追求中则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去寻求有利于探讨本源、反映初始状态的书籍阅读,这样会有利于从根本上去把握。只有了解事物的起源才能启迪我们自有的灵性,追求和探索才会有真正的动力。如果受功利的驱使,被常识所左右,所读之书不会有很高的价值,甚至会使人生误入迷途,荒废时光。 实际上,要读到对自己的事业、人生有益的书,需要平时的留心和发现,需要日积月累、浏览群书。日常生活中可以读一点“闲”书,与专业相近的、无关的,与当前学习和工作目标距离很远的、似乎是没有什么大用处的书;读一点大家都在读或不读的,都认为好或者不好的书,或许是有益的。自然规律有其共性的地方,人类的思维方式应该是可以互相借鉴的,各类学科的探索方法也会有共通之处,“闲”书不闲,当需要的时候这种积累很可能会成为触发灵感、开启智慧的金钥匙。 学不至于乐 不可谓之学,如何去读一本好书,也是人各有别。记得有人说过:在下着大雪的夜晚,伴着融融的烛光,读一本自己喜爱的书,是生活中难得的一种乐趣。这段话题的本意,无非是说在一种特殊的心态中才能品出读书的真滋味。而这种特殊心态实际上是指一种清静的状态,人只有在清净之中才能有效地吸取书中的精华,才能感应到作者的思想,甚至超出作者的境界。过去说“十年寒窗苦”、“刻苦攻读”,实际上只是一种说法而已,以清静的态度去读书,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,人能常清静,天地悉皆归;有书入眼为至乐,何来之苦?!当然,懂得了清静的心态,也就不必一定是雪夜,有烛光了;无论是闹市、是朝夕,有清静的心态去读书就如同品千年的淳酒,上好的佳蜜。 读书有“精读”、“泛读”之说;所谓“精读”,当然是要“吃透、掌握,牢记”的内容,能够直接增长自己的本领和才华;泛读则是“了解、知道、熟悉”的内容,起到扩充、丰富自己的作用。只有真正的精品经典之作才值得去潜心精读。一本大书,精读之后应该能够清楚关键、重点之所在,有时还需要反复多遍研读,从不知书中所云进入到越读越“薄”的感觉中去。然而当深入到某个前沿性、攻关性领域研究探讨时,书也许会越读越“厚”,现成的答案是没有的,而这就正是需要发挥自己才华的地方,去努力寻求客观的真理。 书记录着历史,记录着人类对宇宙的感应和理解,传递着人们对自然、社会的思考、认识和相关的知识。综观记载几千年中华文明的浩瀚书海:唐诗宋词、秦风汉韵、经史子集,其间到处闪耀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灿烂光辉,如能潜心神游,必将受益不尽!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去指导我们的实践,学而不用则憾,读书之所以快乐,是因为书可以成为我们生活的指南、实践的导师,学以致用,用才是读的归宿。当然,古人亦云:不唯书;尽信书则不如无书。这又是读书的一种境界。生活中要学会读书,学会读书也就会读好人生这本大书,以“静观万物”的心态,以登泰山观沧海的气魄,从生活的大书中吸取生命的大智慧,乐在其中,其乐无穷! |
Copyright © 2005-2018 worldoverview.net, All Rights Reserved |